|
以“數字校園”建設為抓手, 全面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 |
|
作者:重慶市教… 文章來源:中國教育信息化網 點擊數: 更新時間:2012/12/19 15:32:45  |
|
----在第十一屆中國教育信息化創新與發展論壇上的講話
一、重慶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基本情況 1.建設成就 (1)教育網絡及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。“十一五”期間,我們建成了重慶教育網、高校教育城域網、大學城教育城域網,100%區縣建成教育城域網,初步搭建了重慶教育網絡體系,全市85%的學校接入了互聯網;目前,全市100%高校、80%中等職業學校、50%普通中小學建成了校園網;100%高校實現了班級多媒體化,60%中職學校實現了“室室通”,39%中小學實現了“班班通”;95%在渝普通本科院校、20%中等職業學校、15%普通中小學建成數字校園;所有中小學建設了視頻報警監控系統;全市計算機擁有量生機比,高校達到4:1、職業學校達到8:1、中小學達到15:1;教育信息化建設投入達到了16個多億元。 (2)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成效顯著。“十一五”期間,我們自主開發建設了重慶教育門戶網、基礎教育網、職業教育網等十大網站;搭建了重慶大學城資源共享網絡平臺、基礎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、中小學校舍信息管理系統等一大批應用系統。為全市的教育宣傳、教育管理、教育服務搭建了基本的工作平臺,初步實現了業務管理、信息交互、在線辦事等信息化應用與公共服務。 (3)教育資源建設與共享初見成效。“十一五”期間,在渝高校開發建設了19076門網絡課程、62門國家精品課程、256門市級精品課程,擁有數字文獻資源容量超過515.25TB。成立重慶市基礎教育資源中心,整合國家資源、農遠資源、地方資源、名校名師資源共30TB;聯合西南大學開發了西師版新課標語文、數學教材資源共300余節,仿真實驗教學軟件資源367個。各區縣和大型中小學均建設了本地區(本校)教學資源庫。全市40個區縣中小學接入重慶市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;30%的中小學接入重慶市中小學數字圖書館,大學城13所高校和部分在渝本科院校接入大學城資源共享網絡平臺,初步實現了資源的共享共建。 (4)信息化應用研究碩果累累。近年來,我市堅持“以應用促建設、以應用促發展、以應用促創新”,圍繞應用下功夫。在全市創建了教育信息化應用實驗區17個、實驗校100所,評選信息技術示范校88所,通過課題研究、應用研究、示范引領的方式,推進信息化應用。創造了黔江區遠程教育設備資源 “一機三用”模式、石柱縣城鄉學校遠程“資源互動”教學模式等一批應用成果。 2.主要做法 (1)政府主導,統籌部署。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工作,“十一五”期間,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奠基工程列入了市教委“八大重點工程”之一。2009年,市委辦公廳、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又印發了《關于建設“五個校園”的意見》,市教委、市經信委、市科委聯合成立“數字校園”建設領導小組,制定并印發了《重慶市“數字校園”建設實施方案》,在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全面啟動“數字校園”建設。 (2)制定標準,分類指導。重慶市教委根據不同層次、不同區域學校特點制定了中小學校、中等職業學校、普通高校建設與配備標準,下發了不同層次學校的數字校園建設手冊,并根據實際情況,制定了不同學校的驗收指標體系,分類要求、分類指導,使學校信息化建設目標明確,標準清晰,任務落實。 (3)典型引路,分層推進。市教委分別在高校、中職學校、區縣確定了一批“數字校園”試點示范的地區和學校,開展“數字校園”應用研究,每年,市教委重點幫助支持一些地區和學校開展實踐研究,并通過各種形式宣傳、交流、推廣和充分發掘基層經驗。通過典型引路、示范引領、以點帶面、分層推進等方式,全面推進全市各級各類學校“數字校園”建設,涌現出了以大足縣、重慶大學等為代表的一批先進地區和學校。 (4)強化師資,助推應用。2009年起,每年市財政斥資為中小學教師配備筆記本工作電腦,并啟動實施了《重慶市中小學教師裝備能力提升工程》,目前,該工程已為全市中小學教師配備筆記本電腦8萬多臺。同時,我市全面啟動了教師教育技術能力中級培訓計劃,并將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納入了教師“國培計劃”、“市培計劃”和教師繼續教育之中。近年來,全市共開展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、網絡工程師雙認證培訓等共200余次,初步建立起了一支結構優良、高效精干的教育信息化教師隊伍。 (5)政策保障,持續發展。每年市財政投入上億元專項資金,幫助薄弱地區和學校發展信息化;為解決教育信息化建設、維護、更新經常性經費投入,市財政局、市教委聯合下發了中小學信息技術與教學裝備經費保障文件,每年從教育生均公用經費中統籌15-20%用于信息化和裝備建設,僅此一項每年信息化投入就達3億多元,有效緩解了資金不足問題。 (6)落實目標,嚴格考核。我市將“數字校園”建設的相關指標納入了對區縣政府、高校主要領導政績考核和教育均衡發展督導,有力保障了政府行為、政府投入的到位。同時,市教委也將每年的目標、建設任務分解落實到各區縣、高校,納入教育工作年度目標考核,極大地推進了工作。 二、存在的主要問題 主要存在的問題包括:發展不平衡,城鄉差距大;數據標準缺失,信息孤島突出;教師信息素養仍不適應信息化發展需要;優質教學資源缺乏,共享機制不健全等。 三、“十二五”發展思路 1.圍繞一個目標 就是“三化”、“五體系”建設目標。三化:“城鄉教育一體化、教育現代化、教育國際化”;五體系:建設“網絡互通體系、資源共享體系、應用服務體系、運行保障體系、人才支撐體系”。 2.推進六項工程 (1)推進教育信息化網絡及基礎設施建設工程。到2015年,基本實現“網絡全覆蓋、硬件全達標”。 (2)全面推進“數字校園”建設工程。到2015年,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全部建成“數字校園”。 (3)推進重慶教育資源和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程。建設“五庫、兩平臺”,五庫:基礎教育、中職教育、高等教育、終身教育和教師教育“五大資源庫”;兩平臺:重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、重慶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。 (4)推進信息化人才培養工程。完成三大任務:調整高校、中職學校專業設置,擴大IT本科招生人數,加大高層次人才培養;建設IT人才培訓基地,培養短平快急需人才,為重慶IT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、智力支撐;中小學教師全面達到教育技術中級水平,師機比達到1:1。 (5)推進大學城資源共享平臺建設工程。實現大學城“基礎設施、教學資源、后勤生活服務、文化娛樂體育設施、信息通訊”五個一體化。 (6)推進遠程教育及終身學習服務體系建設工程。加快推進重慶市現代遠程教育和終身教育體系建設。建設學習型社會。 3.實現“五個一體化”建設 包括網絡設施建設一體化、教育資源建設一體化、教育管理建設一體化、教育服務建設一體化、校園安全信息建設一體化。 4.構筑三條保障線 (1)完善管理體制,強化組織保障。成立政府牽頭,市級部門配合,教委主抓,專家引領,電教部門具體實施的管理體系。 (2)完善投入機制,加大財政保障。建立財政投入為主,多渠道籌措信息化建設經費的長效機制,計劃在未來3年內投入建設資金32.3億元。 (3)完善考核機制,促進健康發展。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政府專項督導考核機制。 (根據現場錄音及PPT整理)
|
|
文章錄入:admin 責任編輯:admin |
|
|
上一篇文章: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(2011-2020年) 下一篇文章: 轉方式,促融合,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 |
|
|
【字體:小 大】【發表評論】【加入收藏】【告訴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關閉窗口】 |
|